在当前,随着分工的日益细化,弹性专精成为单个企业生存的趋势,企业的供应链也随之呈现日益伸展的态势。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更多关注技术因素,而忽略文化因素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基于传统的经济学视角考察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容易忽略非技术性因素,从而将供应链管理视作个完全理性的信息处理机器,因而难以对供应链管理日趋复杂的运作机理和决策要素展开理性分析。这意味着供应链管理有必要超越传统的经济学视角,从多个角度阐释去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文化差异
管理思想归根结底源于文化,任何种管理方式必然与文化存在源远流长的关系,供应链管理也不例外。供应链中的企业网络组织是个开放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企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文化,由行为科学理论可知。人是组织设计和运作的主体,其行为特点和规律深深影响企业,由此形成企业文化。在供应链的形成、调整与稳定阶段。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必然引发企业文化理念的差异,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对其网络组织的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对组织成员间文化(组织)因素等合作关系的管理。博科的物流专家提出供应链管理应包括两个维度:技术维度和关系维度,前者包括物料和信息流等的管理,后者则主要是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关系的管理,事实上,产品维度的管理也有赖于关系维度的管理,供应链成员间的技术协作需要双方的关系协作来推动。
通常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具有互补的资源禀赋,因此客观上存在文化差异,加之在运作过程中各节点的企业因所处的国家、地域、行业等大环境方面的差异,以及企业的管理者、企业成长阶段等自身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的融合渠道受到地理区域、行业管理差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供应链文化差异的影响。具体而言,供应链文化差异可归结为四个层面:第,物质层面的文化差异,譬如节点企业因产品造型、外观以及工厂标识、布局等方面的认知不同引起的文化差异;第二,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如各节点企业之间在所处行业、经营管理、人际关系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第三,制度层面的文化差异,如因各节点企业的导体制、规章制度和纪律等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差异;第四,观念层面的文化差异,如因各节点企业不同的国家地域、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传统思维等引发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供应链管理协同的影响
关于如何界定供应链管理的协同,诸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博科供应链专家认为,供应链管理协同包括信息协同、业务协同和战略协同等三个层次。不管供应链管理协同的划分方法如何,文化差异对于三个维度(或层次)的协同关系都会产生影响。
先,文化差异会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的磨合成本。文化差异易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利益冲突,协调冲突往往需要成本,企业问的文化差异愈大,那么磨合成本则愈大。由于文化通常具有因果模糊性,因而难以复制,但是文化具有习得性。这种习得性体现在节点企业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整合能力方面,前者如价值观认同度、战略协同性、行动配合度,后者如价值观的先进性、学习意识、新意识、顾客意识等。
其次,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和同步决策,并间接影响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节点企业的文化差异过大通常会导致协同的程度较低,即使是应用层面较低的简单数据共享,如产品外观、标识等方面的用于计划和控制供应链运作的行为,也会因为文化差异导致协同效率低下。假若供应链管理想要达到高别的协同,譬如核心企业若要大幅度减少牛鞭效应,就必须与供应商实现物料在整个交易网络上的连续流动,那么丰富的信息和完全的可视性更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整个供应链中的任何个成员,而不只是毗邻的两个成员之间。要能够了解物料特性。包括从原料的获取到产品的完成这过程中的所有信息数据,而这切显然很容易受到节点企业文化差异的掣肘。
较后,从长远来看,文化差异会增加合作风险。供应链是企业与企业间依照契约产生的种委托代理关系,也是种竞争合作关系,即企业关系既有协同共赢的面,又有竞争的面。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致,会产生定程度的委托代理目标差异,即利益冲突,表现为执行前的逆向选择行为和执行后的道德风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与信任、沟通、承诺、相互依赖、适应以及合作等六个指标有关。假如企业间文化差异过大,则会降低以上六个指标中大部分指标的作用,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降低相互间的合作效用,甚至较终会导致供应链合作失败。
Copyright © Bokesoft 1991-2020 沪ICP备05008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