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生产管理模块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浅析

    1、任务排序寻优性差
    ERP作生产任务排序未考虑工艺约束、资源供给以及各协作制造单元的相互影响,几乎无法取得满意解。ERP编制不考虑零部件的主次关系,就难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及产能,常常导致关键件供不应求,非关键件供大于求,总装被迫滞后,只能靠外协外购加以弥补。
    2、底层功能弱
    当前ERP软件的MPS及MRP功能很成熟,而对动态变化的工序作业计划涉及很少,不能及时获取实时的车间生产数据并向上层反馈,割断了MPS、MRP与车间生产的联系。虽然有些ERP涉及MPS、MRP及车间工序作业计划,但只是按照以往各车间产能编制CRP,再推算各零部件的工序作业计划,不能获取实时的设备及工人情况,也就无法反映车间动态产能,使得生成的作业计划和实际脱节。另外,ERP以周或旬为周期,无法响应每天变化,这限制了企业制定准确而又切合可行的生产作业计划,无法快速应对市场及生产现场的变化。
    3、计划与控制相分离
    先,ERP为每道工序都编排计划,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生产,而工序间又无协调机制,无法保证每道工序间的关联,造成工序间产量不平衡、在制品库存增加。其次,MPS、CRP按顺序执行,缺乏协调,使得订单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工作中心。第三,ERP按照订单优先编制生产计划,并未考虑产能约束,缺乏可行性。较后,ERP通过人工补录的反馈信息进行生产事后控制,周期长,明显滞后于现场管理。总之,ERP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管理问题,导致生产管理层和车间层脱节,管控效果差,很有可能延误交货。
    4、中小企业实施难度大
    国外大型厂商的ERP系统价格过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而某些国内软件虽然价格实惠,但生产管理模块功能不理想,表现为:先,单的计划方式不能够满足多种生产类型企业的需要,如固定周期计划、滚动计划、投产计划等混合类型,或者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计划制定。第二,生产管理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缺乏动态响应。这主要包括MPS功能不能及时应对生产经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物料需求计划功能不能及时应对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第三,计划员只能按以往产能状况进行重新生成或调整生产管理,但这又与计划人员的经验、素质密切相关。总之,ERP是集中式生产管理模式,没有将各生产车间作为主体进行研究和了划、采购计划的时候,不考虑企业实际的生产能力,只管物料需求,与车间作业计划相脱节,在复杂环境中表现为柔性低、响应性差,造成生产管理的指导性和预见性弱。因此,多数企业往往被迫高度简化ERP的生产管理模块,在过于理想的条件下才能实施,应用价值非常有限。实际上,各企业生产环境千差万别,要求ERP的排产算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然而,当前的ERP软件的生产管理模块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难度较高。若要解决这问题,不但需要计划与动态的订单、设备、人员等相关联,而且还要简化计划制定流程。
    5、决策支持数据缺失
    企业希望ERP能够提供生产决策支持数据,但是现行系统的该项能力匮乏,能完成简单校验,才能作出合理决策,企业为此设了几个人专职用手工方法计算这些数据,但是问题很多,第是没有理论依据,要不断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工艺流程随机应变;第二是没有考虑全部约束条件,只是凭经验找几个关键设备进行估算;第三是计算过程不严格,计算结果只能是个估计值,不是严格的结论,企业要承担决策风险。这样的不足必然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很多问题。而大多数企业直使用的ERP软件只能用BOM方法制定物料需求计划,没有任何决策支持功能,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

Copyright © Bokesoft 1991-2020 沪ICP备05008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