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信息化:如何建立健全的ERP效益评估体系

    ERP是种解决方案,它是集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于体的套集成化的管理软件包。通过ERP系统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计算机软件系统之中,所以ERP软件的实施是个企业建立新的管理思想模式的过程。而且ERP系统应用的效益主要来源于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ERP系统应用中的管理模式的趋同可以提高企业的模式学习速度,提高管理模式的生产效率,企业实施ERP系统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向ERP系统中的组织结构趋同,实现了组织管理模式的新,使得组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之间的相似程度提高、企业交易成本变低,这些效益的来源主要是ERP系统应用中的管理模式趋同,趋同导致了ERP系统实施的长期战略。同时企业自身特有的管理模式决定企业之间还会存在不同,现有管理模式和ERP的管理模式是否能够良好的融合在起,趋同为种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这需要更关注ERP系统长期应用过程中企业模式的变化,所以面向持续改进的ERP管理软件效益评价方法可以从战略、管理、组织、技术四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对ERP进行评估。
    战略维度
    我国企业实施ERP系统失败率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把ERP实施看作是个技术项目,而没有从战略高度来审视ERP的实施。企业把ERP实施与管理模式变革结合起来,通过ERP的实施推进管理模式的变革,而变革后的企业,ERP实施的成功率会大幅提升。基于管理模式变革的ERP实施,能够使站在更高的角度,从战略角度来审视ERP的实施,而信息化企业竞争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由传统手工作业企业向“哑铃型”企业发展。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竞争由单体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群体竞争,这就要求企业有效地协同商务,对企业内部要对各种资源实行优化配置。ERP的实施使企业是企业竞争的焦点由生产能力转为流通能力,生产能力再大,产品再多,没有好的沟通能力也不能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而且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加速,企业之间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所以企业的核心能力向设计和营销两个方向集中,成为种“哑铃型”企业,生产可以企业自行生产,也可以进行外包,注重设计和营销能力的建设,加快产品的流通能力,所以强调产品服务,以产品服务作为企业竞争的手段。
    管理维度
    ERP不是个信息系统,更是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借助ERP的实施,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现有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全面的管理变革。ERP在管理中所体现的效益相对要隐性些,同时滞后些,所以通过把ERP系统中隐含的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外化成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流程,来对ERP的管理效益进行评估,主要包含计划、生产、成本控制等指标。
    1、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集整个企业的各方面对物料的需求以及供应、生产的完成情况、BOM、操作员、供应商等基础数据,生成物料供应报表,用以帮助计划管理员进行计划管理,计划管理对于ERP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RP中计划管理大致分为7种计划管理模式: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保税计划、外协计划、供应科计划、进出口预排计划、零散计划。其中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是计划管理中的核心内容,计划的效果直接影响企业的产供销。
    2、生产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生产管理是核心,生产部门掌握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包括设备、技术、人才等,根据客户订单要求以及设计部门的设计图纸与工艺需求,按照生产计划,组织生产。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是以有效的生产管理为基础的,可见生产管理是ERP系统中的关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管理、工艺管理以及车间作业控制与管理。
    3、成本控制
    ERP系统的成本管理系统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财务系统,它是个能协调地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种成本发生的集成化的系统,可以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面向市场来进行运作。在典型的ERP系统中,成本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先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的数据源要保持致,并且使用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可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去纠正。由于ERP系统中固化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库存控制、供产销过程控制、预算控制的效率也将大幅提高。同时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事务处理和管理决策的效率应有较大幅度提高。所以,成功实施ERP后,企业的成本应当有显着降低。
    组织维度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层制金字塔式的,在信息化时代,这种组织结构的问题日渐显现,比如众多的管理层影响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企业资源被各管理层控制,完整的业务流程被人为的分散割裂,对市场反应迟钝,竞争力下降。这就迫使企业变革组织管理,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转变。ERP的出现给企业组织管理带来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结构扁平化
    正是实现了交易链的扁平化,与之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应作相应的变革,改革的基本思路应遵循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企业高层导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的原则,以便及时、全面的把握信息,灵活应变,从而使组织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新性,节约人力资本,降低管理费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2、企业销售额与组织规模的比率
    除了组织的员工数量外,企业的销售额与组织规模的比率也可用来衡量组织的规模。正如上文介绍的“哑铃型”运作模式,当前企业的竞争焦点主要在流通能力,而非生产能力,所以在销售额致的前提下,组织规模越小企业的灵活性也越好,把价值都放置于组织之外,以合作市场的方式实现价值,而庞大的组织转型必然会留下大量沉没资本。
    技术维度
    ERP从技术维度进行评估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信息技术,而是包括整个系统,乃至与其他系统集成程度的个综合的评估,主要包括信息质量、系统功能的使用情况、系统质量、与其他系统得集成等方面。
    1、信息质量
    信息质量包括基础数据质量和业务数据质量两方面内容,ERP系统要求各子系统数据来源致,包括库存记录、物料清单等,只有基础数据的致才不会在报表中出现数据混乱的情况,同时信息的应用频率如何,效果怎样,都可以来衡量信息的质量,高质量的信息是系统平稳运行的前提。
    2、系统功能的使用情况
    系统功能较简单的体现方式就是用户的节点数和使用的时间,分别从使用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评价了系统的功能。系统功能又分为核心业务流程和异常流程。核心业务流程是企业必须并且频繁使用的业务,这部分使用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如何,是否适合企业发展的业务流程主要从采购响应时间、订单响应和处理时间等几个方面衡量。异常流程通常需要手工处理,手工处理流程占全部流程的比率可以反映出企业功能使用的情况,因为过多的异常流程证明企业在规划和预测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3、系统质量
    系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情况,开发工具的先进性可以确保功能更多更好的实现;合理的软件功能便于操作,提高软件的认可度,并且可以提高使用的效率;硬件作为系统运行的平台,稳定的硬件为软件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平台。
    4、与其他系统的集成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竞争越来越向着供应链竞争的方向发展,ERP的横向和纵向都需要深化,通过集成将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起,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库存量和产品、服务的成本。系统集成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系统间数据的致性、不同系统间的集成度、系统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等。

Copyright © Bokesoft 1991-2020 沪ICP备05008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