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再造政务流程 构建灵活柔性的“无缝隙政府”

    先,电子政务推动政府行政系统与外界的信息共享。互联网不可以确保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更主要的是可以实现行政系统与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的信息共享。通过政务信息上网,社会各界和公众可以便捷地得到政府的有关管理法规、政策和各种便民服务信息,政府组织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关于管理活动的信息反馈,并利用有关的社会信息资源改进管理。
    第二,电子政务推动政府部门由单向管理到社会公众参与的互动管理。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更多是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单方面意志的体现,尤其是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或部门,更是如此。而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活动将更加关注民意,注重政务公开、公开交流和民众参与,行政管理与社会整体系统形成种互动的关系。通过信息网络及政府的电子民意信箱,公众可以随时与具体经管的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保持联络和相互监督,可以随时参与政府部门的各种讨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
    第三,电子政务使行政组织的运行具有更大开放性和协调性。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不在行政系统内部鼓励不同层间的行政组织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加强行政组织之间的横向协调和交叉性联系,而且更注重对外在环境的反应和协调致。在价值形态上,网络组织注重在解决好大多数人的问题的同时,也注重解决各种少数人的社会问题;在管理好常规事务时,更注重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允许公众更直接地参与行政组织的决策管理;强调公共伦理和规范、强调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持公众对政府组织的信心和信任;更加注重政务公开和社会组织与个人对政务信息的共享。
    第四,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速管理模式的扁平化、网络化转变。传统政府组织结构是个刚性化的机械式组织,有固定的职位、严格的层关系和层层传递的信息渠道;组织机构多以功能导向为主,组织职责明确、边界清晰又相对封闭,组织之间静态连接、缺乏互动,往往需要通过开会、谈话、发文、通告等实体性接触开展工作。这种组织结构的突出弊端表现为会多、文件多、办事程序多,本位主义严重,拖沓、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严格的层关系使工作人员的积性、主动性与参与性受到定的限制。
    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必然在再造政务流程的同时,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电子政务使大量复杂的信息能够迅速、及时地传递和处理,推动组织结构从传统科层制向扁平网络化转变,呈现为种柔性化的有机组织。组织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互动的、动态连接的,通过网络实现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减少不必要的层次环节,减少会务、文件等实体性活动,代之以网上的虚拟性活动,大大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逐渐形成种弹性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跨功能的、效率高的“无缝隙政府”。

Copyright © Bokesoft 1991-2020 沪ICP备05008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