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的采购供应系统。制造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大部分都是通过采购供应系统获得的,采购供应物流是企业制造的起始点,必须将其与企业内部物流过程中的制造、库存、运输等活动协调运行和统筹规划。传统的采购只注重采购职能的完成,较少的考虑采购效率及采购活动对制造流程的影响。合作企业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供应系统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各环节衔接的不确定性、订货提前期及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等,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了供应系统不能快速及时地为生产服务。
现代采购系统常用的MRP采购、电子商务采购、供应链采购等方式,可以大大的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提高了供应系统的反应能力,将原来的为“补充库存采购”转变为“为满足订单采购”。而这些现代采购供应模式的实现大的依赖于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原有采购流程中许多环节得到简化甚至取消。据统计,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可以使供应系统的典型成本降低15%~20%,采购供应成本的降低带来了产品成本的下降,必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制造企业库存控制理念。库存管理是企业物流控制的核心环节,库存水平和库存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总的物流成本和企业经济效益。合理的库存量对企业正常生产过程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看到库存的这个侧面往往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不自知。例如:库存本身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使企业资本周化,在“现金为”的时代可能对企业是相当严重的问题;另外,库存会增加企业产品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竞争能力;较为致命的是库存在定程度上掩盖厂企业众多管理问题,如计划不周、采购不力、生产不均衡等等,这些问题由于隐蔽性较大,很容易被企业所忽略。为了避免库存可能造成的风险,企业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库存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间总是存在各种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库存的存在实际就是信息堵塞与封闭的结果。当生产系统形成网络时,不确定性增加,进步造成库存的增加。
库存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得到理想的解决。现代企业库存管理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是将供应链整体库存量作为衡量物流运作水平的标志,供应链中单个企业库存水平的降低不能以其他合作企业库存增加为代价,生产制造企业降低库存较有效的手段是实施JIT生产,这必须要求合作企业有非凡的配合度和服务能力,二这种能力的获得又必须依赖双方或者多方之间高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否则必将成为空想。在现代企业库存管理中运用的VMI、JMI管理策略就是在战略合作框架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作用,高效率的实现信息在供应链的共享,通过改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配合度来降低由于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合理库存,从而使整条供应链总库存水平趋于优化,而不是某个局部企业库存的优化。
第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企业销售物流效率及市场反应能力。过去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是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现在的理念是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面对变化越来越大的目标市场,制造企业单纯依靠产品进行竞争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将产品与各项服务结合起来才能有争取更多顾客的把握。物流服务是顾客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又以物流服务速度作为衡盈服务水平较为重要的指标之,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要求企业在保持产品质量稳定的同时,对顾客的需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保持产品不断新的情况下加速新产品上市,对顾客的需求有立即作出反应的能力。这种竞争策略的转移是企业能力更深层次的体现,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快速反应的能力是竞争中取胜的个重要策略,也是国际竞争中的种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如:POS、EDI、RFID等,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市场信息分析及决策系统,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零距离”。由于短期预测比长期预测更精确、更贴近实际,所以制造企业必须紧紧把握市场脉搏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始终具有良好的市场“新鲜度”,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加速产品销售。制造企业可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建立面向顾客的电子咨询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客户反馈系统。对顾客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过程中的要求迅速作出反应,并付之行动。建立网络化、系统化、快速化的产品分销与服务网络,使顾客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快速得到实体产品与售后服务。
综上所述,博科物流供应链管理专家认为,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制造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趋于合理,从根本上降低企业总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使供应链不断增值。
Copyright © Bokesoft 1991-2020 沪ICP备05008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