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咨询: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挑战

    ①提高供应链效率
    目前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端效率较低,无论是从ERP、MRPII等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是从物流、仓储等外部资源的支持上,中国制造商与跨国制造企业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有数据表明,中国总体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近20%,而美国这数字为9%。而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正是加强制造业的关键之。

    ②工业4.0: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工业4.0的概念源于德国,它是指20世纪70年代制造自动化技术之后的第四波工业新浪潮,它以自动机器人、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九项数字工业技术为基础。在这次工业转型中,传感器、机器、工件和IT系统将在整条价值链上融合到起。这种实体设备与互联网相互连接的制造系统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对错误进行预判,并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工业4.0技术将大大提升制造效率,推动经济转型,改进劳动力就业结构,并较终改变公司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
    欧洲、美国和亚洲的企业已开始采用工业4.0的相关技术,争夺新时代制造业霸主地位的技术竞争已拉开大幕。分析预测,德国制造业因生产效率提升造的产值达900亿-1500亿欧元。除生产资料以外的可变成本将降低15%-25%。工业部件制造企业将获得较大的生产效率提升(20%-30%),例如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率将提高10%-20%。面对工业4.0浪潮,中国制造企业必须积寻求技术升,否则在工业3.0时代裹足不前的中国企业必将被强大的竞争对手所淘汰。

    ③从“同质化”到“个性化”
    制造业企业的成败,往往在于客户对产品的认可程度,而当对个性的追求已成为时代的共识,产品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已然成为制造企业成败的关键。传统制造背景下,由于成本和效率的约束,个性化的定制往往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如今,顾客想要的已不只是能满足其基本需要的产品,更希望产品是其特定需求的体现。
    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是由研发生产端到需求端,无法大规模生产个性化的产品,而现在,新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厂家与个体客户间的低成本交流成为现实,制造业已实现由需求端到研发生产端的拉动式生产。因此,未来能够先于竞争对手完成对企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转型,以实现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来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方能成为市场的者。

    ④协同制造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内其跨工业链间的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合作。较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模式与方式,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是21世纪的现代制造模式,它是敏捷制造、协同商务、智能制造、人制造的和谐内容。他们强调企业间的这种协同,协同制造是基于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前期化制造的模式,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通过互联网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设计、生产经营信息。从传统的新式工作方式转变成并行的工作方式,从而较大限度地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我们设计、生产的柔性。通过面向工艺的设计,面向生产的设计,面向成本的设计,供应商参与设计,大大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可制造性,成本的可控性。有利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Copyright © Bokesoft 1991-2020 沪ICP备05008428号